首页 > 旅游地产 > 行业资讯

滨水景观区:城市景观绿带的延伸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10:17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滨水景观区是向公共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在滨水区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水是生命之源,无数城市发展的源点都位于水滨。在早期的城市中,水体作为城市生活和军事防御功能而存在,也是城市公共交往的主要空间,因此滨水区成为古代城市最为繁华和人为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然而,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集聚扩大,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为求最佳经济效益,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致使水质恶化。近年来,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开发所潜在的巨大社会和经济价值。  滨水景观区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城市向外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滨水景观区的更新设计和改造再开发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呼应城市母题  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的美化,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地带的延伸。因此,滨水景观区域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通过林荫步行道、自行车道、植被和景观小品等将滨水景观区联系起来,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而且也可以将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在这条景观带上可以结合布置城市空间系统的绿地和公园,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和车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和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滨水景观区是向公共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在滨水区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也可考虑设置屋顶花园,丰富滨水景观区的空间布局,形成立体的城市绿化系统。另外还可将地层架空,有利于滨水景观区的自然空气向城市内部引入。建筑高度应进行总体的城市设计,并在沿岸布置适当的观景场所,产生最佳景点,保证在观景点附近,能够形成较为优美和统一的建筑轮廓线,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在临水空间的建筑和街道的布局上,应注意留出能够快速容易到达滨水绿带的通道,便于人们前往进行各种活动。应注意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大陆风,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层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空间。  建筑造型及风格也是影响滨水景观的重要因素。滨水景观区作为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沿岸建筑就是对这一空间进行限定的界面。当观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城市轮廓线往往成为最外层的公共轮廓线,是剪影式的,缺乏层次的;而当视距达到一定范围内,建筑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更近一些的视点往往使观者对建筑物的细部甚至广告、标识和环境小品都一览无余,城市两岸的景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轮廓线。具体到单体建筑的设计上,要与周围建筑有所统一,如相同高度上的挑沿,线脚,相同母题等。  避免过度开发导致不堪重负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出发,促进城市滨水区和城市内部区域的融合。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滨水景观建设明显地忽视了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两者之间没有柔和的过度,而只是生硬的连接。片面地强调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导致许多城市滨水景观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由于滨水景观区良好的区域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房产投资,导致了滨水地段的景观私有化,阻断了市民的前往,加剧了滨水景观的“社会分异”。  此外,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反映不足也是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或者所谓的现代化手法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之对立起来,忽视了当地的文化背景,使得滨水景观缺乏可识别性,不仅使其丧失了应有的地域特色,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它兼具自然和人工景观的营造,并将其巧妙融合在一起,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然而,当前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保护意识。河流、湖泊被随意裁弯取直、拦截隔断的现象到处都是。独立性的景观水体不能满足生物的多样性生长。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这些现象极易造成滨水景观区生态结构失稳,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各类滨水地区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并没有规划为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为大众提供服务,而是作为一项稀缺资源被少数高档住宅小区所占有,导致“社会分异”加剧。当今滨水景观设计充斥着形式主义,忽视城市的文化特征,切断了城市文脉。于是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滨江滨湖景观,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大体量构筑物,而没有就地取材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要素,造成千河一面、万镇一统的雷同景观,其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被弱化,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