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台湾建筑界的“头儿”汉宝德离世 曾批评央视“大裤衩”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11-24 16:59:29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11月20日,台湾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汉宝德在台大医院离世,享年80岁。“汉宝德是将现代主义带回来的第一批翘楚,彻底改变了建筑教育的体系。
  “建筑或艺术不是神秘高贵的东西”   作为建筑师,汉宝德并不多产,他的作品明显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作品有些是对于现代建筑几何学方面的抽象运用,包括回国之初所设计的洛韶山庄、天祥青年活动中心等作品;后来逐渐转向对台湾传统建筑考查和调研,开始加入传统和地域的特色,最负盛名的就是1984年设计的“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运用了大量民族的符号及语言。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澎湖观音亭青年活动中心 天祥青年活动中心(模型)
  纵观汉宝德的一生,常常会让人觉得他“心有旁骛”:在建筑系教学期间,他办杂志,写专栏;在建筑事业正值当年之时,他又急流勇退,投入公共文化传播的事业。   汉宝德视自己为读书人,1972年起就以“也行”、“可凡”等为笔名,在报纸杂志上撰写专栏,一写就是四十多年。他曾说,就算没人看我也要写,这是读书人的文化使命。建筑评论家史建评价说,汉宝德的文字浅显易懂,能够将艰深的结构知识做得通俗,特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从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来阐释建筑文化。比如对中国古建筑为何多为木结构的解释,汉宝德就超越了“中国盛产木材”这类表象的解释,而通过“木”这种元素原本在中国就具有很高地位来进行剖析,他所撰写的文章,往往是把建筑放诸更大的文化层面,也将其推广给普罗大众。他创办和编辑了《百叶窗》、《建筑》双月刊、《建筑与计画》等建筑专业杂志,出版包括《建筑的精神向度》、《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筑人间-汉宝徳回忆录》、《博物馆管理》、《中国的建筑与文化》、《汉宝德谈美》等作品,亦曾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开辟专栏。   姚仁喜、姚仁恭、黄永洪、李乾朗、夏铸九、登琨艳,这些在台湾建筑界响当当的名字或多或少都受到汉宝德的影响,被称为“汉门弟子”。然而汉宝德的地位绝非以一己之力钻研学术领域,而是难得地将推动全民文化艺术美誉与生命教育当做毕生志业。“我深信建筑或艺术不应该是神秘而高贵的东西。”借由80年代以后开始策划的自然科学馆,汉宝德在实践中加强了他对建筑民众化的看法,他相信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不需要学院式教育即已存在的感应能力,而建筑师要做的,就是“寻求百看不厌的美感,同时提供民族感情的满足”。   2009年汉宝德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谈及争议很大的央视大楼,他说:“那样傲然、超乎城市结构层次上的建筑,我觉得在别的国家不会有。像上述这种设计机会,是不是应该给外国人去表演?这种东西也不是难到什么程度,应该给本国建筑师更多机会。”   在2010年12月19日晚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建筑奖”评选中,汉宝德荣获“杰出成就奖”。但建筑评论家史建认为,关于汉宝德,他的很多作品还没有被正确的认识和得到应有的评价。从五六十年代在现代主义式微的趋势下保持独立清醒,到八九十年代事业全盛期淡出建筑实践投入公众教育,由一位执着的人道主义者转向为现代社会的逸乐取向而高兴,最终走向“大乘的建筑观”,汉宝德永远能在时代的大潮中不随波逐流,领航前行。   生活中的汉宝德还喜欢写书法,热衷于收藏古物。他最后一次露面是今年10月底出席“筑人间:汉宝德八十回顾展”,虽亲自出席,但因身体不适,未上台致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