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黄姗:消失的“非建筑”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7-27 14:59:01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非建筑”这个话题在中国建筑界已经经过很多年的讨论,到了21世纪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什么是“非建筑”呢?在城市、景观和建筑这一线索的两端,还存在着更多东西--它们可能...
作者:黄姗   “非建筑”这个话题在中国建筑界已经经过很多年的讨论,到了21世纪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什么是“非建筑”呢?以笔者的观点来看,在城市、景观和建筑这一线索的两端,还存在着更多东西--它们可能超出建筑师的职责范围,却不失精准地标出建筑师的设计身份,揭示建筑构思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从而归纳成为某种既个人化又共通融汇的设计方法就是“非建筑”。
成吉思汗博物馆  
  之所以想与大家分享这个话题,也是作为一个建筑艺术展示空间的策展人,最近对“非建筑”的概念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目前,我们的团队正在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展览活动,其中我们展示的内容是2009年我们公司的设计项目--成吉思汗博物馆。对于这个展览项目的策划初期,我们就想到要以独特的展示设计来展现蒙古文化和当代建筑的魅力。于是,我们团队计划在展览中做出一条时间轴线,展示历史、建筑与现代人的关系。这条时间轴线从游牧民族的兴起讨论,一直延伸到现在正在施工的状态。那么对于时间轴线要不要延伸到未来,团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其实这种讨论是非常有趣味性的,比如说一千年以后的话,这座博物馆会变成什么样呢?还会不会存在呢?其实在这座博物馆建设之初,设计师就对于整体的设计有非常明确地思路,即做一个和自然和谐的“非建筑”,努力让博物馆成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的存在。对于蒙古族来说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他们的文化特性之一。成吉思汗在蒙古文化中象征着山一样的丰碑,是自然的化身。设计师尊重蒙古文化的精髓,将成吉思汗博物馆塑造为自然的一部分,其形态本身就是山一般的神秘和沉静。所以这次成吉思汗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其实是一种偏景观设计的“非建筑”。
人工纪念塔  
  最终大家对于策展中时间轴的运用达成一致,即到3000年时,这座博物馆将被植被覆盖,最初建筑的用途和外形已经消失,但还依稀可以分辨出其山峦的造型。从尊重自然到参与自然地演变,到最后与自然地完全重合,整个设计的思维过程也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件当代艺术作品。1980年,汉堡市里有这样一个塔,高12米,非常单纯的形状,但是它不单纯的地方,在于它以每年2米的速度下沉。作家在旁边有一些提示板,想让人们经过这个塔的时候,回忆起被法西斯侵略所受到的伤害,有很多市民路过这里的时候,把对法西斯的伤感、愤怒、痛苦以涂鸦的方式写在这里。1993年的时候,它完完全全消失在地下,名字叫消失的纪念塔。象征性的不只是一个塔,其实我们自己本身的心态更重要,所有人工纪念塔都不能代表我们自己。
 
  如同著名韩国建筑设计师承孝相所说“所有的城市、建筑最终都会灰飞烟灭,就算是因为奇迹,最终都会倒塌的。就算你建的非常牢固,但没有一个建筑是永恒的,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曾经存在过的记忆,这是永久的,也是最真实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