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空间设计

【艺术教育】想象·创造——许正龙的《雕塑构造》课程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10-28 10:35:59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针对雕塑造型发生的变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许正龙博士率先提出“雕塑构造”的概念,在国内院校首度开设《雕塑构造》课程。
  教学内容   本课程从雕塑造型角度阐述“雕塑构造”概念,分析构造与雕塑之关联,认定构造与雕刻、塑造并列,是雕塑的成型方式之一。研究雕塑构造的兴起、表现及意义,探讨雕塑构造的方式方法和形态变化。   通过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剖析造型形态,研究形态空间,探求艺术本质。讲授形态构成要素、构造方式方法、以及形态和空间、时间的相互关系,归结出构成美感要素的基本法则,以此作为造型向导。通过系列训练,使学生从只会自然写生模拟方式,渐入感性和理性并重的状态,创作出具备一定逻辑性、超越自然与现实形态、饱含想象力的雕塑作品。   教学进度   第一周:关于雕塑构造的理论讲述及创意绘制练习。通过老师课堂讲解、精品赏析,对雕塑构造原理渐次掌握。之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广泛搜集素材,整理设计思路,阐述艺术表现等。   第二周:初稿制作。在草图绘制基础之上,构建三维形态的作品雏形。通过老师同学之间的共同商讨,解决在正稿制作中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   第三、四周:正稿制作。根据小稿雏形,对作品进一步完善处理,用多种方式方法、采纳各种材料,达至预期设想。最后做作品点评和课程总结。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将雕塑造型分别类型化,探究其内部与外部构造变化的特色专业课。   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创新思维,将创作思想用最佳的立体语言方式加以实现。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利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逐步构建独特的艺术语汇。   教学要求   学生在客观物象的基础之上,把握特定的主题、空间与材料等,熟练运用所学的雕塑及设计基础,进行构造类型的雕塑形态练习,以此培养学生想象的、综合的立体造型能力。在本课程中,了解立体形态的基本原理,掌握空间构成的基本规律,具备从构思到完成实物的基本能力。重点在于:通过对立体形态要素的分析,强调综合材料与想象创造,旨在为雕塑创作提供重要的思维和表现方式。难点在于:从原有的造型方式到“构造”方式的转变,对材料特性及构造方式的理解掌握程度。要点在于:把课内所学与课外实践充分联系,学以致用,真正理解“构造”的涵义。   教学方法   授课方法:对雕塑构造的基本原理进行讲授,使学生对其有着初步认识;展示分析不同时期大师的经典之作,以实物图片形式阐释构造的内涵意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训练方法:1、课堂笔记2、资料收集整理3、构思构图练习4、立体稿制作5、综合效果处理   辅导方法:课堂讨论、对应交流;因人施教、因材施艺。   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   方式:独立制作出一件或一组属于构造类型的雕塑作品,材料、手法不限。   标准:1、创意新颖2、造型严谨3、搭配合理4、做工精良   学生创作体会:   程心怡[2008级本科生]   学习雕塑构造课程,更像是一次认识雕塑美的旅行,我体验并努力尝试把握雕塑这种语言,体味形体架构的美感。   无论是绘画、雕塑、摄影,还是其它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作者不同方式的精神表达。就像是各种乐器以不同音色演奏《卡农》,无论是小提琴、弦乐四重奏,或是吉他与钢琴合奏,同样的旋律却展现各异的魅力。   区别于以往二维的艺术创作,我投入全部精力探索形体、空间以及体积感。抛开了之前的观察方法,体察形态美感,还有光影曼妙。在创作过程中,我逐步完善起初的思路,一次次修改草稿,提炼形的意味,最终使想法得到实现。整个过程是自由、放松、享受的,是一个感悟雕塑魅力的过程!   杨俊岚[2007级本科生]   一听到创作课,我们就会兴奋不已,挽起袖子,操起刀子,跃跃欲试,许老师的课带给了大家推开那扇创造之门的勇气。   首先,对于主题,许老师给了很大程度的自由,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所能想的所有方法,来创作最想要表达的情感事物。与设定一个共同主题相比,此种方式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更能展现各自内心的艺术思想,有利于对艺术个性的寻觅挖掘,众人都能以高昂的激情来展现。其次,循循善诱的指导,使我们对雕塑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其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似“山路十八弯”后豁然开朗的惊奇,很有余味。再次,对于作品制作的严格要求,所有人更加珍视作品,始终追求完美,热切地希望着哪天一有展览就能迅速投稿参展。   许老师教学热情认真、严谨而又不失风趣幽默。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入内心、不断完善自我,感受到的是创造的喜悦与成就的欢乐。通过此课学习,扩展了文化视野与艺术想象力,启发了个人情趣与审美倾向,开启了我们走向艺术素养和语言积累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王洪洲[2009级研究生]   在当代,传统雕塑日益受到新媒介、新观念的冲击,新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带来新的表述方式;雕塑语言形态日趋多元化已是不争事实,雕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扩展,当代雕塑艺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刷新我们对传统雕塑概念的理解。   古典雕塑的概念已难以全面概括当今雕塑的发展,尤其是当代雕塑里面声、光、电等的运用,高科技手段带来材料上的变革,使雕塑作品突破了三维,甚至达到了四维、五维,有形与无形、时空与虚空,对于艺术观念的表达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雕塑”作品呈现出与传统概念无关的状态。然而,没有形体不成雕塑,没有空间不成雕塑,当代雕塑一词终究脱离不了“构造”,形体的组合分解可谓“构造”,观念的确立和物化可谓“构造”,“雕塑”和“构造”可以互为主体或补充,构造为雕塑提供具体手段和新的可能性,“构造”更使观念本身成为雕塑艺术作品的部分。   通过学习“雕塑构造”课程,让我在面对眼花聊乱的当代雕塑时有了品评和审美标准,在创作上摆脱了原有的人体形态的束缚,进而思维更加开阔而趋于多元,“雕塑构造”为同学理解现当代雕塑,做出了新的诠释。   刘明慧[2008级研究生]   许老师的课静静地开始了,再自然不过。没什么太多作业之类的压力,是一个浓缩的成长阶段。老师在课上轻描淡写地谈生活感受,谈艺术琐事。那么真实、生动。谈话看似漫无边际,其实每句话都能落到深处,艺术源于生活。上本科那时还小,于是老师总是尽力地往出引导大家。现而今我们都已长出好多蜿蜒盘旋的枝枝蔓蔓······其实有时候学校就像个容器,久了会限制你的形状和大小。而这次课正是在我迫切地寻找空间就快碰壁时,把我从中取出。于是便疯长起来!是啊,无论形态如何,能够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终究是好的。   课是比较长的。从前的课会有各式各样的作业、任务。这些都要一一做好,来不得马虎与拖沓。这也好比一个人不停地吃饭干活、干活吃饭。被动更无暇顾及其它。这次课算是很好的间歇和调整,因为老师不太要求什么,抑或要求的远远不止这么多,所以作业这个量完全是自拟的。如果你想更好点,那就多做,即便课结了还没做完。是的没做完,远远没完,因为许多无法量化的吸收与归纳才刚刚开始……   起初还会因为没有具体的任务感到不适,后来渐渐的就学会了自己找活干,找自己非常非常感兴趣的活。这是个特别重要的环节。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关注的东西,看似杂乱无章,可其背后总有我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印记,这些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一个人最独特之处时找到了自己。向内挖掘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捷径,于是便不断地去了解自身所感兴趣的“杂七杂八”,这些客观的东西会映射出本我的模样和需求,同时也让我自醒,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必要。对这次课我想说,这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感谢老师用心的一课!

(文/申旭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