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镇规划 > 城市人文

大上海计划与江湾建筑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38:50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原“大上海计划”的部分区域已被划入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上述建筑也被公布为文物或优秀历史建筑,得到相应的保护,但这些建筑如何向市民开放展示,倒是个难题。

  叁  复古的上海市政府大厦  一个庞大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必然会涉及到建筑的样式、风格、色彩、高度,于市政府大楼尤其重要,一味追求西方的古典主义或近现代主义显然是不可取的,而完全采用仿中国传统建筑,显然也不符合实际,那该采取哪种方式呢?  早在20世纪初,在华的西方基督教会为了摆脱其母国总部的干涉,独立在华传教,提出了一个“基督教中华化”的口号,后来发展成“本色运动”(Indigenous movement or  natur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于是出现了教会建筑中国化的倾向,最具代表性的当推位于今多伦路59号的鸿德堂。鸿德堂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费启鸿博士(George F.Fitch),于1882年创办的教堂,原址在北京路清远街(相当于今北京东路288弄),费启鸿就是基督教中华化的积极倡导者和领袖人物。  1926年教堂迁虹口重建,新建的鸿德堂完全打破了西方教堂的传统模式,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叠加斗拱飞檐,俨然像中国的宫殿或道观,上海也出现了“中国建筑文艺复兴”的浪潮,于是,“大上海”的市政府、博物馆、图书馆的样式就被确定为仿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市政府的建筑体量很大,像北京的故宫建筑,于是又有人担心,这样的市政府大厦出现,自然会被人们联想到北洋政府时期的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对初建的南京国民政府十分不利。后几经讨论,为了避嫌,决定在色彩上下功夫,就是将传统宫殿的黄琉璃瓦改为青瓦(实际是深绿),墙体以白色,代表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由于宣传及时,上海市民认同了这一设计。而位于市政府大厦两侧的博物馆、图书馆则采用了中国建筑中的钟楼和鼓楼样式。

  市政府大厦1931年6月奠基,不久就遇上一·二八淞沪战争,工程被迫拖延,一直到1933年9月竣工,市政府分批迁入新厦。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已改称上海市,该楼的名称应该是“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大厦”,不过,现在的文物保护建筑仍定名为“上海特别市政府”,应该改正才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