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后现代思潮下艺术博物馆地位的消解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09:56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自神学被科学绊倒,人类进入偶像的黄昏,没有绝对的权威,更多的是怀疑与推翻,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博物馆革命。其神圣的地位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正慢慢被艺术生态中的其他角色所消解(Unmaking)。

    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地位消解之后

    美术馆地位逐渐消解的背景下,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很多艺术中心(art centre)的出现。和博物馆相比,这种艺术中心最大特点就是它们没有收藏,因此也不存在博物馆系统化展览的必要和可能。它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呈现各种纷繁芜杂的当下艺术创作的“原生态”以及它们和艺术史、文化现实之间的关系。伴随着艺术中心的发展,也出现了另一种展览的空间,即“替代性空间”(alternative space)。所谓的替代性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这些空间原来并不是作为展览空间存在,它们很可能是旧的厂房、仓库或者用于别的用途,因为特定的政府或者企业和个人资助,它们被改造用作艺术展览。另一层意思是指这些空间在被改造成艺术空间以后成为并不局限于展示视觉艺术,而是呈现出一种跨媒介的趋势,即同时关注电影、舞台艺术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艺术中心和替代性艺术空间的出现是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博物馆空间的有效补充,它的出现更符合当代艺术的“流动性”本质 。例如,1991年独立策展人汉斯策划过一个叫“厨房”的系列巡回展览,其中包括将里希特(Richter)的作品放在尼采瑞士的故居中,将波尔坦斯基(Boltanski)的作品放在一个修道院,将波伊提的作品放在飞机上。1996年,汉斯和德国艺术家汉斯?彼得?费尔德曼(Hans Peter Feldmann)联合创造的一个“缩微博物馆”(Nano Museum)是一个便携式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盒子,但也是艺术家或者策划人可以带着它走向世界各地展示给朋友们或者陌生人看的小博物馆。

    这些案例无不在提醒我们博物馆对于当代艺术“流动性”的特点存在着自身的缺陷,而替代性空间与艺术中心的灵活性正好弥补了这些遗憾。在后现代主义中,多极的语言媒介、超级的文类、综合的文体,将不同的艺术、技巧方法,不同的时空态与生存领域收编、复写进更广阔与多层包容的领域里,以建立其人类新的自我认识。在艺术方面,例如雕塑可以包容风景和建筑的延伸发展;绘画从架上的单一操作中走出来,利用环境、装置、光效以及其他媒介超越于画布的平面限制,甚至行为和人体本身就是艺术的媒介文本。尤其是后现代艺术理论话语的“杂化”倾向更为突出,旧的文类和话语范畴的消除逐渐扩张并标志着艺术哲学和艺术史本身的终结。而艺术还在继续,艺术哲学与艺术史亦在进行时,只是后现代时期的艺术癖性犹如猪的杂食习性。替代性空间与艺术中心的出现是在试图解决美术馆无法还原作品在原来场域的意义,从古代艺术来说,博物馆对艺术作品的搜集使这些作品疏远了他们原有的功能,而对于雕塑和装置作品,当艺术品从它原来出现的场所和环境被转移到博物馆空间中时,其意义会有所打折。如此这般便出现了美术馆革命,博物馆的神圣地位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博物馆地位的消解与博物馆机构运作改革的内因、外部以及其他替代性机构出现的外因密不可分,在这样一种后现代语境下,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如艺术本身的概念一般被扩大与重构,相信艺术空间逐渐会开始介入收藏,替代性空间也慢慢会被纳入艺术博物馆的系统,是否形成收藏也许在今后不一定再是成为艺术博物馆的必要条件,毕竟在商业社会,每件艺术品都在艺术生态的环节中“流动”着,其实回顾历史,会发现事物的发展总是呈曲线形,达到顶峰后渐渐衰弱,衰弱后通过反思与改善又慢慢复兴,相信在艺术博物馆的概念扩张以后,其对艺术生态的把握与地位又会逐步提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