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海岛上的奇特教堂

发表于 2015-10-12 16:16:01  阅读(0) 评论(0)

  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与3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不乏无数的海岛、群岛、半岛.....海洋文化带给人们积极奋进的性格,同时海洋也是连接各大陆的纽带,随着人类船只建造技术的进步,航海野心的开拓,各个大洲开始主动或者被迫的联结成一个真正的“整体”。传教士是这一股潮流中的一份子,他们为了传播宗教信仰,跨过重洋,将西方的宗教文明带入东方国家,并在海岛上建造了无数的教堂,其中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还有融合了海洋风格的教堂。本篇文章着重介绍中国的海岛教堂,精选了广西涠洲岛、厦门鼓浪屿、澳门半岛的几个著名特色教堂,阐述了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


  涠洲岛天主教堂 


  涠洲岛天主教堂,是一所位于中国广西北海市涠洲岛上的天主教教堂,因位于盛塘村,故而又名盛塘天主教堂。始建于1853年的天主教堂是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整个北海地区建造的最早的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




  该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修建,当时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传教士上岛传教修建了这座教堂。教堂落成于1880年,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有着高耸的罗马式尖塔,楼高21米,总建筑面积774平方米,连同附属建筑在内总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直到现在,它的主体建筑依旧保存的较为完好。



  当时岛上人口约6000人,其中有三分之一都信奉罗马天主教,建筑这座教堂时还没有钢筋水泥,建筑材料全取自岛上的珊瑚、岩石和石灰,在教堂内还能看见墙上珊瑚的纹理,非常特别。教堂内的钟楼有石造螺旋梯,只容一人盘旋而上直达二楼。顶层挂有一口铸于1889年的白银合金大钟,据说是一法籍寡妇教徒所赠。每个礼拜天的上午,司钟人会上二楼拉响教堂的大钟,岛上的居民会来到这里做礼拜,现在每周上午和下午还会有唱诗。在教堂的左侧,是一座两层的券廊式神父楼。



  在涠洲岛天主教堂内部,还放置着告解室,这是一种用于告解仪式(或称告罪、和好圣事)的小房间,有罪过的人和圣父同在告解室内,中间隔有木板,彼此看不见面容,由“罪人”向圣父忏悔罪过而祈求获得内心的救赎,在电视剧《绯闻女孩》中Blair就曾在告解室中向圣父忏悔。

德国一教堂内的告解室

  作为一个公共性建筑,教堂的大院内还设有修道院、医院、育婴堂、孤儿园和学校,从教堂周围这些完备的设施中足可看出天主教在岛上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

  鼓浪屿天主堂


  鼓浪屿天主堂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通体白色,异常耀眼,它的主教堂曾先后被作为西班牙领事馆和法国领事馆,在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马守仁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为多明我会会所的楼房与法国领事馆交换,才把领事馆改为主教楼。


  教堂的建筑材料为砖石木结构,平面布局前为方形,中部长方形,后部半圆形。它的前部为钟楼,共三层,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中、后部单层,中为礼拜大厅,后为祭台,祭台供奉耶稣君王像作为天主堂的主保,整座教堂采用早期最简单的巴西利卡式样,以哥特式尖塔为主,尖拱尖窗,立面装饰、门媚窗棂、镂空女墙也都是尖形的,长方形大厅被两排列柱纵分,形成多面连拱的柱间,柱面勾勒自然,教堂的柱子断面为梅花状,柱头为爱奥尼克式飞卷,悬吊彩蓝色珠网天花,具回声效果。四层塔式尖顶递次上升,尖端放置十字架,高耸挺立,外型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感染力。



  鼓浪屿协和礼拜堂

  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上最早建造的一座教堂,在一百多年前,不少西方人离开欧美,远涉重洋来到鼓浪屿工作、生活。这些来鼓的外国人多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为了举行主日崇拜,需要在鼓浪屿建造一所教堂,随后在鼓浪屿的外籍基督教人士“三公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差会、英国长老会)捐款在鹿耳礁合力建造了“国际礼拜堂”,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当代文学大师林语堂与夫人廖翠1919年曾在此喜结连理。

一百多年前的鼓浪屿及协和礼拜堂

  这座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督教教堂曾历经了无数的沧桑和改变,1911年教堂进行大翻修,改称“协和礼拜堂”,1912年4月,礼拜堂曾一度作为厦门基督教青年会会所;49年后,协和堂董事部的负责人决定回国并把该堂送给中国教会;1974年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又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第二医院药剂房,虽然教堂被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暂时保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慢慢的衰落在周围的新建建筑中。直到2009年,一张标明“Kulangsuu,1870”的教堂老照片横空出世,一石激起千层浪,照片中的这座四根大立柱、五扇尖顶窗户的西式建筑就是曾经的协和礼拜堂。


  经过媒体的宣传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开始了协和礼拜堂的修复,教堂原有的石条、瓦片、马赛克地板砖都被保留下来,窗户等也都按欧式拱窗的原样修复,甚至屋架工艺都回归百年前的传统卯榫技术,现在在鼓浪屿上已经可以看见这座不同于岛上其他教堂建筑风格的独特建筑了。



  澳门玫瑰圣母堂教堂

  玫瑰圣母堂又称板樟堂或多明我堂,始建于1687年,是天主教的明我会教士初到澳门时设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教堂于1828年重修,今天壮观的规模即源于此。

  玫瑰圣母堂供奉的花地玛圣母,是葡萄牙人很崇拜的神。堂内存有许多颇富奇趣的油画及雕像,尤以耶稣基督像最为著名,从中可窥见古西班牙宗教艺术的特色和风格。玫瑰堂内部,中间为主祭坛。教堂有三殿,主殿深而宽,一道用实心砖建造的拱门将主殿和堂身分隔开。圣堂大门雕工精细,天花板布满图案装饰,圣堂内部色彩缤纷,形状不一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明快鲜艳的图案,祭坛上有圣母圣婴像,圣堂内则摆放花地玛玫瑰圣母堂。


花地玛圣母像


  每年5月13日的花地玛圣母出游即以此圣堂为起点。教堂通常于下午开放,可先按门铃,然后经旁边闸门进入,再绕过一条长廊便可进入圣堂内部,圣堂后面设有一小博物院,内藏圣保禄大教堂所遗留下来的早期著名雕刻及遗物。 在圣物宝库顶楼的尽头, 有两座铜制大钟, 是澳门最古老的钟, 由于年代久远,它们清脆的钟声已成为了绝响。

  在每年的10月举行的《澳门国际音乐节》,玫瑰圣母堂教堂也作为其中一个演出场地。能把这样的珍贵历史建筑“变为”一个雅俗共赏的大剧院,让教堂焕发不一样的光彩,也是一种融合后的乐趣。

  澳门圣母雪地殿教堂

  圣母雪地殿教堂和灯塔修筑于1622年,位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之巅,俯瞰整个半岛,这座教堂体型非常小,是一座很特别的富有灯塔的教堂建筑,它建筑于炮台之上,占地约800平方米,炮台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墙高约6米,立要由花岗石筑建而成,女儿墙不作雉堞式设计,在架设大炮的地方,女儿墙稍为降低。由于建筑具有其特殊的海洋防护的作用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一度被列为军事禁区,直到1976年,葡国军队撤出澳门,该炮台才被辟为旅游点,至今仍完整地保持原貌。




  每一座教堂都有其祀奉的主神,而这座教堂祀奉的则是雪地圣母(NossaSenhoradaGuia)。灯塔侧的小教堂就是圣母雪地殿,它的历史比炮台还要长,主堂呈长方形,长16米,宽4.7米,两侧厚大的墙面承托拱形内屋顶,外屋顶则以红瓦铺设,屋脊高7.06米,檐口高4.8米,主祭坛右侧设有一祭衣房,唱诗台则在门口上层,极为狭窄。教堂立面设计较为简单,两边壁柱加上三角形山花,而入口大门处也使用了相同手法,在电影《游龙戏凤》中就出现过澳门圣母雪地殿教堂的倩影,从中可以看到大门处的设计。

雪地圣母像

  在1996年教堂内发现的年份久远的壁画,使其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更高的跨越。教堂壁内的绘画技巧融合中西艺术,该壁画上的圣经故事和人物,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整个画面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汇,这种特色是本地区众多教堂中独一无二的。


点水筑乐 [关注TA]

会员身份:设计师
联系电话: 保密
案例数量:0
访问人气:8499
擅长设计:
简介:

最近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