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镇规划 > 城市人文

公共艺术缺乏与城市文化的契合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10:57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公共艺术在中国逐渐兴起。近年来,公共艺术越来越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又以非议为多。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公共艺术除了本身的艺术性,其附带的公共利益不断将作品的决策者、创作者推送在公众视野之中。

    缺乏与城市文化的契合

    城市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提出,至今只有40余年历史;而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也是近20年的事。回顾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殷双喜把其分为纪念型、审美型和功能型3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纪念碑是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西方公共艺术的显著趋势是,越来越倾向于艺术审美、生活功能。

爱尔兰都柏林“光之纪念碑”
    “许多公共艺术有似曾相识的形式套路,缺乏与地方文化和环境的对话,缺乏思想深度和创造性。它们充斥在我们的城市空间。可以说是缺乏艺术性和社会性,这是目前公共艺术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认为,公共艺术外在形式的审美价值以及对于所在空间环境的美化和装扮,远远不是它最重要的文化属性,也不是它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核心。公共艺术的文化要义和社会职责,是反映和激励社会公众的思想、情感和诉求的自由表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对爱尔兰都柏林城中心的“光之纪念碑”印象深刻。“这个锥体契合了整个爱尔兰人的期待、希望和理想。”杜大恺认为,一定要尊重公共艺术的生态性、生长性;也就是说,不要让某件作品“放在这个城市也合适、那个城市也合适”,要从一个城市特殊的、所能预见的机遇出发去考虑作品创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