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走向未来的“过去”——传统民居与空气质量初论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3-16 15:53:35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还要认识各自所在的地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要批判地审视过去的一切,正对现实问题,以无限热情、毅力和勇气,探索各自的道路,迎接未来。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还要认识各自所在的地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要批判地审视过去的一切,正对现实问题,以无限热情、毅力和勇气,探索各自的道路,迎接未来。

——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

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几大因素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NIOSH(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and Health)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在室内空气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几大因素中,通风不良占到48%,室内空气污染占到18%,建筑物构件占3.5%。室内空气污染的一部分原因是建筑装饰材料、家具等散发的污染物,还有人的活动和人体本身散发的某些污染物、吸烟等。   建筑的两种的自然通风

  图4-8-1示意了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   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建筑的迎风面将受到空气的推动作用形成正压区,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建筑的 背风面,由于受到空气绕流影响形成负压区,吸引建筑内空气从该侧的出口流出,这样就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空气流,成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图4-8-2示意了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   当室内存在热源时,室内空气将被加热,密度降低,并且向上浮动,造成建筑内上部空气压力比建筑外大,导致 室内空气向外流动,同时在建筑下部,不断有空气流入,以填补上部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这样形成的持续不断的空气流就是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房间自然通风比较

  中国传统民居的自然通风

图1

  风压与热压是实现自然通风的两种手段,二者互为补充、密不可分。风压通风(图1)是利用建筑的外部风环境,选择有利于通风的建筑朝向,控制建筑进深、“引导”自然通风,从而实现良好的风压通风效果。热压通风(即“烟囱效应”,图2),是利用热空气上升远离,从建筑上部排风口排出污浊的热空气,从建筑底部吸入新鲜的冷空气,实现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一般在外部风环境不具条件的地区,或进深较大的建筑中,多利用热压或热压风压兼用,实现自然通风。在设计中,可利用建筑物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空间(如楼梯间、中庭),结合拔风井、风塔等构造,创造出满足热压式自然通风进出风口的高差。

图2(上)图3(下)

  南方民居的天井组合方式比较普遍,采用天井的形式和当地气候条件、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有密切的关联。南方民而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图3),适合於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於起伏不平的地形。

图4

  泉州“手巾寮”(街屋)之平面为典型之以天井为核心空间之狭长型民居建筑,手巾寮的平面形式看似奇特,其实仍属於传统合院式民居体系,就合的围合方式而论。四面用房屋围合者为“四合院”。三面房屋,一面围墙者为“三合院”,依此类推,“手巾寮”的深井四周,两面为房屋与围墙,可称为“二合院”。   “手巾寮”的各落房屋均以天井相隔,一侧为前后贯通的廊道。第一落一般进深不大,设一间门口厅,侧边为走廊,前后均设大挑檐;临街一形成可供通行的檐下通道,向天井一面形成敞廊;第二落进深较大,中部以板壁相隔;前部面向天井的是祖厅,後为厅後房;第三落以後均为前後串联的两箱卧室,最後面是一服务性的小院,一般没有水井、厨房(图4)。   图4手巾寮平面(直线廊道)   “手巾寮”的各房间过过一条前贯通的廊道相联系。早期廊道多为直线型,从入口即可看到後落。作为一种店宅形式,笔直的廊道可以方便货物运输,但居住的私密性受到影响;晚期的“手巾寮”普遍采用折线的廊道,第一落房屋的廊道在通过门口厅和深井後,在第二落时移至相对的一侧。这种做法阻断了前的的门厅或商店,与後部生活用房的视线穿透,   印度管式住宅的自然通风

  管式住宅是柯里亚提出的一种狭长的住宅模式,组织室内自然通风,适应印度炎热的气候状况。具体原理是将坡屋顶与剖面设计结合,内部设计成高畅贯通空间,形成类似烟囱的通风管道,以形成持续不断的自然通风。热空气经入口进入采风塔,与温度较低的塔壁接触,受冷变重而向下流动,流经房间设置的空气出入口,被抽到房间内部。经一天的热交换,到夜晚采风塔壁面温度升高,则起作用原理与白天的相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