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设计教育】古代建筑中的防火灭火智慧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1-05 14:27:38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注意防火、治火,这在我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建造中得到集中体现。他们在长期与火抗争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智慧总结出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防火、灭火理念。

  二、古代建筑的灭火设施

  太平缸

  火灾发生时,古人还设置了实际的防火设施——太平缸。太平缸又叫吉祥缸、门海,一般为铜铁锡制,是古代重要的消防器材。古代宫殿,庙宇火灾频繁,为了防火,从商代起宫廷里就开始设置水缸。明朝时,在宫廷里铸造金属大水缸,每口水缸高一米,重1500多公斤,缸内可存水1000多升。到了清朝,宫里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每天安排太监往缸里挑水,冬天为了防冻,还要给水缸带上棉套,并用炭火给水缸加温。目前故宫尚存有18口銮金水缸。

  望火楼

  望火楼的出现是我国单体建筑防火向城市消防规划转变的重要标志。宋代时期,我国一些城市中设置瞭望火楼,由二人在楼顶眺望,发现火势及时报告。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

  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宋朝汴京(即开封)“每坊巷三百步许……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了)望,下有房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工具)……每遇有遗(失)火去处,则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这种消防组织和设施,对于保卫城市的防火安全和减少火灾危害十分必要。尽管当时汴京相当繁华,但从史料上看,重大火灾并不多,这是与望火楼的大量存在是分不开的。

  望火楼是宋代城市建设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创造。它不仅是一个发现火警的设施,在更大意义上是一个有效地扑救火灾的设施。因为望火楼下驻有大批随时可以出动的官兵,而且这支队伍是专门用来扑救火灾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职消防队。同时,望火楼还备有多种救火器具,不仅改变了救火器具仅限于平时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历史,而且做到了随需随用。

  洋车式水龙

  清光绪十三年(1881)年后,我国开始大量购置西洋消防装备——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即腕力龙,装有轮盘推动,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后发展至马达发动出水,称机龙。

  当时的“救火泵浦车”,前有车辕,可用马拉,也可用人推,铁轴木轮,周围钉着硬质橡胶,车上方有一杠杆,上下反复挤压,可以击水,射程约20米。首都博物馆里藏消防车,该车车身高136厘米,长137厘米,宽68厘米。车身前后左右各有一个大铁环,是栓绳拖车用的,有四个铁轮子,车轮直径50厘米。水箱为铜制,水容量约1立方,运作中不停的补水。车上有一横杆,一个活塞,上下抬压,可使水射出,车身正上方有一出口,是接水龙带用的,射程约有15米。车身前后用古铜雕花饰物镶嵌,制作精美。

  皇家消防队

  清末的皇家消防队,有统一的救火服,消防队员的服饰,头顶龙脊铜盔,前沿短而后沿长,能防水。一身黑色的亚麻防雨布做成的救火服,对开大襟,有一排金光闪闪的铜质钮扣,袖口处嵌一圈黄色的缎带,脚踩高筒防水皮靴,腰系皮质宽腰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